你的位置:炒股配资之家_配资门户炒股_十大股票配资平台 > 配资门户炒股 >

中山股票配资平台 张永祎|前童:浙东第一镇

中山股票配资平台 张永祎|前童:浙东第一镇

这种“回”字形结构实际上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象”。从前童整体面貌来看,古镇在梁皇溪和白溪的包围中,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大的“回”字,其实从每一个街区或每个家庭来看,也都是一个个小单元的“回”字图形。二是“数”。别看这些卦数错综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最终都可以还原成最大的公约数阴阳两分,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强调“分”,而更重要的是回到“合”,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三是“理”。百转千回,孕大含深,一个“回”字,确实有着多重意味:意味着周而复始,意味着循环往复,意味着有始有终,意味着一体两用,意味着如影随形,意味着天长地久。如果说有人脑回路更加清奇的,通过进一步地抽丝剥茧,还会延伸出更多的妙思精义,由此可见,“回”字虽默默无语,但能量超强,竟能如此滔滔不绝、源源不断中山股票配资平台,实现了“家家绕水,户户贯流”,为全镇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种“回”字形的结构,不仅使庄稼无旱涝之忧,也让生活无缺水之虞,其间童濠功莫大焉!为纪念他施恩于乡的历史壮举和遗惠于民的不朽贡献,自明代中叶以后,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前童人都要为他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流动灯会——行会。行会以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程式进行。白天由龙旗引导,长达数里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走于大街小巷,声若万马奔腾,势若大河奔流。入夜各房抬出18个造型精致、风格各异的鼓亭,上面有繁华灯饰高挂,下面有戏曲人物立坐,缓步行进之中,宛若金龙狂舞,五彩缤纷。尔后,用硝磺、木炭等自制而成的铳花筒(类似于今天的焰火)搬上高棚施放,明光烁亮,繁花似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行会的意义也不断地与时俱进,不仅是为了纪念先人的丰功伟绩,也日渐变成了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真诚祈祷。这个独特的风景线,也因此变得更加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剩余90%

崇教出人杰,“人”字见风范

定居前童的童家人,在重视天时地利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文教育的赓续。

首先,前童童氏历来都十分注重家礼、家规、家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家礼方面,将“忠孝礼义”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和礼仪体系。在家规方面,他们制定了勤俭持家,尊老敬贤、以孝为先,修身齐家、以德为本,重义轻利、以信义为宗等人生规范。在家训方面,也是处处严格要求,在前童童氏族谱中收入的家训就有10篇,即《伯礼公遗训》《嘉言十二条以垂祖训》《太宇公裕后训言》《芷庵公遗嘱》《葛氏太孺人遗训》《萼亭府君家训》《则堂公综述祖德以训后嗣》《宪仁公遗训》《云峰百字经》《作霖公十嘱》等,这些家训涉及祭祀、侍亲、亲情、治家、嫁娶、教子、睦邻、德行、为官等方方面面。先辈们希望以儒家倡导的礼仪道德教导本族子弟治心修身,后生们敬遵垂训,接受劝诫,世代传承,身体力行,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与家庭伦理规范结合起来,让“重义轻利”“孝敬父母”“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成为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世世相传,代代不息,致使前童童氏人丁兴旺、“家代吉昌”,如波涛汹涌,势不可挡。

其次,前童童氏先人一步步地开创了学校教育。在这方面,他们不仅具有远见卓识,更能雷厉风行。早在明洪武年间,童伯礼就率先在这里办起了家族学校“石镜精舍”,并邀请著名大儒方孝孺前来绛帐执教。方孝孺在《石镜精舍记》中阐明了童伯礼主动办学的动机和目的,“复恐后之人未能尽知其意而守之勿变,乃即石镜之阳为精舍,聚六经群书数百千卷,俾子侄讲习其中,求治心修身之道,以保其家,以事其先而不怠”,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童伯礼的过人之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保证童氏家族兴旺发达、枝叶繁茂,开展学校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更是立足之本。

此后,前童童氏历代都坚持着这个传统,不忘教育,全力办学,先后建起谨节堂、文昌阁、聚书楼、先月楼、集贤斋、尺木草堂、聿修楼、读书处、雁塔书院、鹿鸣山房、德邻书院等,到了清同治年间,又出现了半官半民的拱台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而兴新式学堂,前童人同年又办起了“塔山启蒙学堂”,第二年更名“拱台第二初级小学”。芳华待灼,弦歌不辍,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孝慈诸弟共,才俊一门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统计,从南宋至清末,前童童氏族人中共出举人2名,有秀才以上功名者202名。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不仅个个饱学之士,而且人人光明磊落。尽管历史上塔山童氏曾遭遇过“方氏兵梢案”“方氏沾亲案”“太平天国兵灾案”等血光之灾,却依然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坚持以“诗礼名宗”卓立于世,仁人志士层出不穷。

报告期内,公司面向新能源车市场推出的T0.5级平台型服务获得了众多新势力客户的认可,布局的“2+3”前瞻性项目集群开始进入收获期。

方孝孺虽不是前童人,却比前童人还要前童人。当年,他不但在石镜精舍讲学,还为童氏排出“敦孝悌、秉忠贞、广言行、明礼义、达家邦”的十五字行辈。这些行辈不仅是异字的选择,更有方孝孺寓教于中的良苦用心。他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他本人就是讲仁义、讲道德、讲气节的典范,终其一生,一丝不苟,彰显出与众不同的胸怀格局和敢于牺牲的铮铮铁骨。

方孝孺离开前童到朝廷任教后,曾做过朱元璋的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为建文帝写了许多讨伐朱棣的精彩檄文。南京城被攻破后,朱棣命方孝孺撰写即位诏书:“我要仿效周公辅助成王。”方孝孺质问:“成王在哪?”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说:“此朕家事。”这些咄咄逼人的追问,直把朱棣呛得理屈词穷,结果方孝孺还是坚拒不从,反其道而行之,挥笔写就“燕贼篡位”四字。朱棣恼羞成怒,下令灭其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而且每抓到一个人,都要当方孝孺的面千刀万剐。7天时间一共杀了873人。轮到方孝孺时,朱棣命令腰斩,一刀下去,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24个半才断气。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被诛十族的人。

据记载,石镜精舍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因为当年这个地方有块陡岩,一到冬日结冰时,就会映出镜面般的光亮,故称“石镜”;“精舍”就是学堂、学校的意思。方孝孺曾有诗写道:“高斋在深谷,侧径防险行”“幽兰霭北牖,修竹罗前楹”,对当年石镜精舍的生动景象作了描写。事实上,石镜精舍早已倒塌在了风霜雨雪的侵蚀中,最后只剩下一个石门槛。为了纪念方孝孺,2000年,前童人搬城关五通堂的老构件,在南岙原址上重建精舍三楹,气势如故。当年方孝孺在山坡上曾亲手种植的六株古柏,历经沧桑,依然呈现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像它的主人一样,昂首挺胸,坚强不屈,千秋凛然,万世流芳。

民居独风姿,“古”字是原版

前童历经了八百多年的发展,至今仍完整保存着1300多间的明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虽然经历风雨洗礼,但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和迥然相异的遗韵风貌,在灵山秀水的映衬下,依然显得苍华古朴,熠熠生辉。它们不仅记载着古镇当今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源远流长生动文脉的符号缩影。

这些明清传统民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沿街两侧以商住为主的单体建筑,形制简单,布局以“下店上居”和“前店后居”为主要形式,代表着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日常活动和邻里关系得以沿袭,充满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这种民居在南大街体现得最为鲜明,街道两侧的商铺摊点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见证了古镇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另一类是以四合院和三合院为主,当地人称为“四檐齐”和“道地”。这类建筑格局严谨规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和韵律美。

前童大祠堂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这里是童家供奉祖先神主,进行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这里是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总体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从阊门进去,就是幽雅小院,地上大多用鹅卵石铺砌出花纹。正厅共三间三弄,木架梁穿斗混合结构。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滴水板,这是国内罕见的艺术构造。

对于倒座前的旗杆夹石,我们好生奇怪。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叫夹杆石、旗杆石或功名旗杆夹,是当年科举考试的产物。古人在科举及第后,通常都要在宗祠前竖立旗杆夹石,中间插上旗杆,在旗杆夹石上镌刻考试者姓名、名次和生平事迹等信息,以此来彰显宗族功名,激励后人。祠堂前竖立的旗杆越多越高,就越能彰示古镇的文风鼎盛。目前,前童大祠堂东侧旗杆夹石是康熙庚子年为童培中举人所设立,西侧旗杆夹石是清乾隆年间为童桂林中举人所设立。

群峰簪笏位于古镇惠民路二号,系清乾隆年间举人童桂林所建,宅院两侧山墙用灰塑工艺分别写着“群峰簪笏”“清流映带”。对于“群峰簪笏”,有人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比喻对面的群峰,就像是一个个簪缨或朝笏;二是对面的群峰仿佛就是一个个头戴簪缨、手执朝笏的王公大臣,前来朝觐真龙天子。这种解释均以群峰为主体,好像没有宅院本身什么事,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够准确,甚至牵强附会,因为根本没有触及宅院主人的本意,其实不管宅院面对怎样的环境,主人最终的落脚点肯定要在自己的家里,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重点或焦点来进行剖析。“群峰”确实是说自己的住宅居于群峰之间,簪笏作为官员冠簪和手板的统称,用在此是在暗喻官吏、官职、仕途。我们揣摩着主人的意思,应该是既然宅院身居重峦叠嶂之间,那么后代子孙就应该以攀登群峰为宗旨,通过刻苦读书,走上仕途,不断登高,光宗耀祖。所谓“清流映带”,出自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因为该宅院身处水系的环绕之中,饱受清澈流水的滋养,生活其中,其乐陶陶,主人的那种怡然自得心情不言自明。

职思其居位于古镇南大街五十弄二号,建于清中期。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举人童桂林的长子童汝宽任武义县训导时,将群峰簪笏宅院礼让给其三弟,他另建宅院作为省亲和养老使用,并在台门的门额上镌刻“职思其居”四个字。“职思其居”是化用了《诗经·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的意境。意为在外做官时,要常常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亲情,想想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父老;但如果将“职思其居”倒过来读即“居其思职”,主人是希望自己即便休假回家时,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也不能忘记自己为官一任,须造福一方的神圣职责。“职思其居”就是不要忘根,“居其思职”更是不要忘本,有根之木必然耸天,有本之木肯定接地,主人如此注重根本,又怎能不让这座深宅大院变得闪闪发光呢?

大夫第是奉直大夫鲁岩公在清乾隆末年修建的,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大夫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官阶,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周礼·天官》“司土之官曰大夫,掌六州之地。”文官大夫为从五品及以上官员,大夫第就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院内挂着一块“大夫第”的匾额,据说是由清咸丰年间的军事重臣、时任江浙总督的左宗棠亲笔题写,听说宅主人就是为了这三个字专门建造了这座房子。

明经堂又称狮子明堂,位于古镇鹿山村南大街五十弄八号。大门上悬挂道光皇帝钦赐、浙江省学政所立“明经”匾额。堂前居中悬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的木制匾额,上面写着“敦伦凝道”。“敦伦”是敦厚朴实、遵守伦常的意思,“凝道”就是要通过实践修为让敦伦这种境界得以聚焦和升华。在这个匾额下方的挂落绦环板上还刻着“和气致祥”,语出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寓意和合相谐、和睦共处,告诫后人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看完这些传统民居,我们深感虽然没有晋商大院那般高大雄伟、气势恢宏,也不如徽商豪宅那样装饰华美、精致典雅,但它们却充满着田园气息,蕴含着淳朴民风,凝结着乡土人情,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桌一椅、一碗一杯,都携带着各自的生命密码和曾经的灵魂印记,时时刻刻都在不遗余力地演绎和传颂着耕读传家的文化与历史。

五匠脱颖出,“牛”字早冲天

前童历来被称为“五匠之乡”(木匠、漆匠、泥水匠、石匠、裁缝)。《宁海塔山童氏谱志》记载:“先祖托足塔山脚时,曾以铜匠手艺传家,务农业工,两相兼济,才致使我童氏家声隆隆,丁财昌炽。”这说明前童这个地方出产工匠由来已久,前童人的心灵手巧早已众人皆知,到元、明至清前期,各类工匠日益活跃,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至清晚期,随着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光靠传统的农耕已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于是更多的人因生活所迫纷纷加入到工匠队伍中来,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人人都是技能状元。“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手艺精湛,技术高超,惊天之作,纷呈叠出,其中尤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前童有木头的地方就有木雕。大到建筑中柱、梁、枋、檩组成的木构件,小到栏杆、挂落、门窗、隔断、藻井、桌椅、床柜等的小细节,在这些部位都会有雕刻精美的图案。雕刻题材涵盖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他们围绕着“福禄寿喜财”五大吉祥主题,创作了福寿双全、富贵吉祥、五福捧寿、平安如意、三阳开泰等一系列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许多木雕都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画面线条流畅,构图饱满有力,讲究整体的协调与统一,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前童民俗博物馆里的“千工床”,代表着木雕成就的精品之作。当年富裕人家都会请手艺高超的工匠来到家里,为子女制作婚嫁的各类家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千工床。据说因为需要1000个工时才能完成,所以方得此名。我们看到的这张千工床,三面都是可拆卸的雕刻屏风,每一块木雕构件都是一件艺术品。屏风上的狮子、鹿、鹤、马等瑞兽都被刻得惟妙惟肖,梅兰竹菊等植物花卉也活色生香,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里的人物更是活灵活现。

作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的泽思居,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私家宅邸。整座宅院可谓“无梁不雕、无雕不精”,雕刻繁复是这座宅第的最大特色,每一个细微之处,皆为工艺品。木雕有圆雕、透雕、浅雕、深雕,有油灰雕、线雕、镂雕、嵌雕,其中嵌雕又分高嵌、低嵌、平嵌,还有不同材料的嵌镶法,如骨嵌、蚌壳嵌、黄杨木嵌等等。看到这些出神入化的精工细作,我们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心,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江南文化的器物之美、人性之美,这背后蕴含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热切追求,也充分彰显出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前童元宵行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举行,群众以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等方式纪念祖先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祈愿年景丰收。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风景自缤纷,“美”字出境界

据说方孝孺曾总结过前童八景,即“塔峰晓日、鹿阜斜晖、双溪钩月、石镜寒泉、学士桥柳、孝女湖莲、梁山鹤唳、石泄龙吟”。每一处风景都充满着诗意,每一刻时光都值得细细品味。我们无法如数体验这种种美妙的境界,但其中提到的几座山,我们很想去看看,尽管是走马观花,也要浏览一番。

塔山上翠竹茂林,古木参天。相传古时,山顶有塔,故名塔山。方孝孺曾赋诗云:“塔山高插天之东,阳鸟飞起光瞳胧。幽人结楼在峰下,秀种风景俱豪雄。”山塔在清代初期就已圮废,后人有诗云:“塔山有塔斯名塔,塔去山存名亦留。秀毓双峰人杰出,庶几与塔共千秋。”据说在塔山看破晓之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当一轮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时候,日出万象,一片光明,霞光万道,层林尽染,那一刻不管是谁,都会情不自禁,欢呼雀跃!

孝女湖位于塔山北麓。据《宁海县志》记载:“唐时汪氏女,早丧夫,守节不嫁,以养母。母好湖水,尝汲于此。母殁,遂投湖以死……”故后人称此湖为孝女湖。清人赖世隆曾有诗云:“江以曹娥名,湖以孝女著。千秋洁白操,誓不随波去。”这是孝女湖最为形象化、生动化的写照。清雍正八年(1730年),童氏先祖为了教育功成名就的族人回乡时不要在父老乡亲面前显尊露贵,专门在湖边建造了一座供他们更衣换帽的“致思亭”。后来,出境在外做官的前童人,常以汪氏孝女的忠孝贤德为榜样,每每衣锦还乡时,都先到致思亭下马落轿,更换便衣,降贵纡尊,向孝女湖汪氏致思。

鹿山因山形卧鹿而得名。因为时间关系,那天我们实在来不及上山了,但远远看去确实还是那么回事。山体的象形是因为曾经有人一眼定乾坤,如果大家对此深有同感,也就变成了共识。我们不知道发现这座山像鹿的人究竟是谁,但前童人自古以来就把鹿山当作一尊执戈伫立的守护神,凭着它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劲头,有史以来都在这里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祥和平安,对此我们也非常认同,但我们在端详中发现卧鹿的眼睛,竟然如此的清澈明亮和纯洁无瑕,它的温顺、安静、美丽的一面,便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时用上“鹿年登高”“鹿香满堂”这些词语来与它搭配,也好像恰到好处,更能遂心如意。

状元峰是因为三个山峰形似元宝状而得名,但当地人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因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曾在此山读过书,后以太学上舍两优释褐第一名入仕,故而被称为状元峰。

自古梁皇山被称为江南第一奇山,至今仍有东天门、石鲤门、梁皇寺和摩崖石刻等众多景点。南北朝时,传说梁王子曾在此地隐居过,回京后做了皇帝,当地人认为既然已“得帝之迹”,就更要有“仰帝之心”,便把这里的山、河、村、寺统统冠上“梁皇”,梁皇山也因此得名。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曾游过此地,为这里奇特的山景所迷恋,赞不绝口,绞尽脑汁,终于想出“峰荣水映,木秀石奇”这八个字,用来刻画这里的山水真迹和自然造化,还真的恰如其分,有点铁成金之趣。

一个姓,一个镇,一个家族,从筚路蓝缕到发扬光大,让我们情动于衷而行思致远,在我们阅读了这本厚重的历史典籍之后,身临其境,深入其中,也就慢慢地读懂了许多影视作品何以纷纷钟情于此的内在魅力了。早就听说影片《理发师》是在这儿拍摄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在这里呢?陈逸飞说:“我之所以选择前童是因为它与江南其他的水乡古镇不同。它不但保护得很好,而且给人以古朴、深厚、很有人文的感觉。”陈逸飞的感觉是敏锐的、理解也是深刻的。在这里,你确实可以放慢脚步,聆听年轮的低语,感受生活的美好,找到心灵的归宿。前童,这个藏在时光深处的江南水乡,正是以这种不同于他的方式,在不动声色中诉说光阴荏苒,在不得暌违中揭示岁月静好,让人沉醉,叫人向往,心若动,情悠远,梦相随。

(本文作者张永祎系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山股票配资平台,江南文化研究专家,江南时报顾问。)

发布于:江苏省



Powered by 炒股配资之家_配资门户炒股_十大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